为高质量种足种好小麦,夯实明年夏粮丰产丰收基础,结合目前全市麦播生产形势,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准确把握今年麦播生产面临的形势
今年秋播面临的有利因素:一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以秋补夏”成效显著,取得了丰产丰收的好成绩,粮价上涨总体高位运行,农民增收预期增强,种粮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二是近年来通过加强投入,农田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抗逆减灾能力不断增强,粮食综合产能持续提升。三是秋作物正常成熟收获,腾茬整地时间充足,有利于精细整地播种。四是今年秋季降雨偏多,麦播底墒较好,为小麦足墒播种奠定了好的基础。
面临的不利因素:一是种子质量差。受麦收“烂场雨”影响,部分萌动种子发芽势和生活力降低,一定程度影响出苗质量,尤其是部分跨区调入种子、农户自留串换种子和小贩售卖种子,以及陈种子、商品粮转用种子的纯度、发芽率、发芽势等难以保证。二是整地质量差。全市土壤深耕面积小,保水保肥性能差,不利于高产。部分地块连年实行旋耕、浅耕,使犁底层上抬,耕层变浅,影响根系深扎。秸秆还田后不深耕或耙压不实,透风跑墒,易受旱受冻现象普遍。三是病虫害防控任务重。受连年两季秸秆还田影响,小麦纹枯病、茎基腐病、根腐病等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危害加重,多花黑麦草等麦田恶性杂草在部分地块有扩散蔓延趋势,对小麦生产安全构成潜在威胁。生产中部分农户不能采用对路有效农药进行种子包衣、药剂拌种,重发区土壤处理面积小。四是部分地块播种质量不高。一些地块晚播、大播量现象比较突出,对培育冬前壮苗不利。一些地块因整地质量不高、旋耕地块镇压不实、播种过深等原因,出现出苗不齐、缺苗断垄、苗黄苗弱等现象。五是部分农资价格上涨,特别是种子价格较往年涨幅较大,普通品种涨幅在10%以上,生产主推一线品种价格涨幅达20%—30%,麦播生产成本增加。各地一定要高度重视,立足当地生产实际,充分发挥有利条件,克服不利因素影响,因地制宜采取针对性措施,努力提高整地播种质量,切实打好麦播基础,赢得夏粮生产主动权。
二、精准落实麦播关键技术措施
今年全市麦播以提高整地、播种和种子处理质量为重点,着力抓好品种布局、深耕耙压、科学施肥、种子包衣、“四适一压”播种等关键技术措施落实。
(一)科学选种,优化品种布局。今年秋播品种布局利用的原则是:以稳产、高产为中心,以综合抗性强、生产风险小为重点,因地制宜、科学选择,做到主导品种明确,搭配品种合理。选择品种要在稳产的基础上兼顾品种的丰产性、抗逆性,择优利用;要突出稳产、高产、综合抗性好的优良品种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发挥其增产优势作用;要加快优良新品种推广步伐,坚决规避有重大缺陷和有风险的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在品种选用上,早中茬麦田以周麦36、郑麦1860、百农4199、泛麦8号、新麦26、郑麦379为主;搭配种植冠麦2号、周麦30、丰德存麦20号、百农207、百农307等品种为主。优质强筋品种以新麦26、丰德存麦5号、西农511等为主。要根据当地小麦病虫害发生情况,因地制宜选用抗(耐、避)茎基腐病、纹枯病、赤霉病、锈病、白粉病、黄花叶病等品种。
(二)精耕细作,提高整地质量。要以“深(耕深25厘米以上)、细(表层土壤细碎,无明暗坷垃)、平(土地平整)、实(上虚下实)”为标准,突出抓好深耕、秸秆粉碎还田、适墒镇压为主要内容的高质量、规范化整地措施落实,全面提高整地质量,打好麦播基础。一是深耕整地。扩大机械深耕面积,力争连续旋耕2—3年的麦田深耕或深松一次,耕深要达到25厘米以上;旋耕整地麦田,必须旋耕两遍后镇压耙实,旋耕深度要达到15厘米以上。二是秸秆粉碎还田。围绕秸秆还田质量不高引起的小麦出苗率下降、黄苗、弱苗等问题,切实做到“切碎、撒匀、埋深、压实”,注意草土混匀,科学补施氮肥,以加速秸秆腐解,不断提高秸秆还田效果。三是适墒镇压。各类麦田都要根据土壤墒情适时镇压耙实、踏实土壤,特别是秸秆还田和旋耕整地播种地块,一定要强化镇压作业,避免出现土壤喧松不实造成的深播弱苗、吊死苗和麦田透风跑墒、易旱易冻等弊端。墒情适宜时提倡播种前后镇压,若土壤过湿时可适当推迟镇压时间。
(三)科学施肥,促进化肥减量增效。各地要在秸秆还田基础上,积极增施有机肥,持续培肥地力,提倡有机无机、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底肥与追肥合理配施,努力实现化肥减量增效。建议亩增施有机肥3方以上或商品有机肥150—200公斤,以有机补无机,降低化肥投入成本。一般亩产600公斤以上的高产田块,每亩总施肥量氮肥(纯氮)为15—17公斤、磷肥(五氧化二磷)6—8公斤、钾肥(氧化钾)3—5公斤,其中氮肥底施与拔节期追施比例以6:4为宜;亩产500公斤左右的田块,每亩总施肥量氮肥(纯氮)为13—15公斤、磷肥(五氧化二磷)5—7公斤、钾肥(氧化钾)3—5公斤,其中氮肥底施与拔节期追施比例以7:3为宜;在微量元素缺乏或不足区域,底肥一般亩施硫酸锌1.5—2.5公斤,硫酸锰2—3公斤。针对晚播麦田,要以肥促苗,适当增加施肥量,达到冬前壮苗、春季转化快的目的。
(四)综合防控,提高病虫防治效果。各地应以纹枯病、茎基腐病、根腐病、孢囊线虫病等土传种传病害和地下害虫防控为重点,积极推广应用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处理,坚决杜绝“白籽下地”。小麦茎基腐病和根腐病重发区选用咯菌腈、戊唑醇、苯醚甲环唑、氰烯菌酯等针对性强的高效杀菌剂进行种子包衣或拌种。防控纹枯病可选用咯菌腈、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种衣剂及其复配种衣剂进行包衣。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发生严重的田块,要实施土壤处理。对多种病虫混合重发区,要因地制宜,合理选用杀菌剂和杀虫剂混用配方进行拌种,以起到“一拌多效”的作用。多花黑麦草发生严重麦田应采取“一封一补”化除措施,于小麦播种后出苗前选用砜吡草唑+吡氟酰草胺土壤喷雾,雨前施药或施药后浇水增墒;小麦3叶1心期至越冬前或返青至拔节前,视田间草情喷施唑啉草酯或甲基二磺隆进行补杀,坚决遏制多花黑麦草扩散蔓延。
(五)落实“四适一压”提高麦播质量。一要适期播种。半冬性品种适播期为10月10—20日,弱春性品种为10月15—25日,强筋小麦品种应在适播期内适当晚播。二要适量匀播。要因地、因种、因播期而异,分类确定播量。一般高产田每亩基本苗为15—20万;中产田每亩基本苗为20—25万;晚播麦田应适当增加播量,但每亩基本苗最多不宜超过30万。播前进行种子发芽率试验,对发芽率相对偏低的,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加用种量。各类麦田都要注意提高播种均匀度,杜绝堌堆苗和缺苗断垄现象。三要适墒播种。在适播期内,应按照“宁可适当晚播,也要造足底墒”的原则,做到足墒下种,确保一播全苗。若墒情不足,要提前浇水造墒,口墒不足的地块,可采取浇蒙头水的方式助苗出土、确保苗全、苗匀、苗壮。四要适深播种。要大力推广机械播种技术,因地制宜积极推广宽幅匀播、宽窄行播种、缩距匀播等播种方式,做到播量准确、深浅一致,播种深度3—5厘米,不漏播、不重播,播后要及时镇压,避免因播种过深出现弱苗现象。五要播种前后镇压。在整地镇压基础上,推广使用带有“播前镇压+种沟镇压”的播种机具随播随镇压;对使用未带镇压器的播种机播种的麦田,可在播种后出苗前表层土壤墒情适宜时,采用专用镇压器进行镇压,以确保种土密接,保墒提墒,防旱防冻,培育壮苗安全越冬。
三、切实加强麦播技术指导和生产服务
各县(市、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强化指导服务,确保麦播工作顺利进行。
(一)强化生产指导。各地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科学分析生产形势,及时会商制定本地高质量麦播技术方案。要组织当地农技人员会同各级小麦专家,深入基层生产一线,及时发现、准确研判、切实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狠抓麦播各项关键技术措施落实,确保技术人员到户、技术措施到田、技术要领到人,提高技术覆盖率和到位率。
(二)强化示范带动。各地要统筹项目资源,建好各类试验示范田,集成推广绿色增效、节本增效、提质增效的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充分发挥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引领作用,服务指导麦播各项关键技术措施落实,辐射带动农民群众科学种足种好小麦。
(三)强化宣传培训。各地要创新技术服务模式,通过举办培训班、召开现场会、电视广播、专家讲座、12316专家咨询热线和发放明白纸、技术手册、挂图等有效形式,并通过手机APP、公众号、微视频、远程会议等新媒体、新手段,积极开展线上培训,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宣传普及麦播关键技术,努力提高指导服务效率,确保高质量整地播种技术落实,奠定明年夏粮丰收基础。
周口市农业农村局
2023年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