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水超级产粮县的“高标准”
来源: 河南日报农村版 时间: 2023-10-02 17:06:53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秋收时节,走进商水县5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花香夹道、年丰时稔,一派迷人的田园秋色。

“今年雨水特别多,但是我的玉米地积水半天甚至几个小时就下去了,亩产大概1100斤,基本达到我的预期,今年种地又赚住钱了!”10月11日,商水县张庄镇南陵村种粮大户邱守先,望着眼前自家刚收完秋的2000多亩地,露出舒心一笑。

邱守先的2000多亩地位于南陵坡,是商水县“五湖十八坡”最大的一个坡。2020年之前,这里是一片沙浆低洼地,农田水利条件相对较差,如今,这里摇身一变,成了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和网红打卡地,用邱守先的话说就是:“春天麦子长起来的时候,这里就像一片美丽的大草原!”

“说实话,我觉得现在种地感觉不到辛苦,点点手机屏幕就能排查干旱地块,划拉几下手机田里就会自动浇水,就是去北京上海旅游也不影响浇地。以前浇一亩地工费、成本费得80块钱,现在浇一亩地只用3元的电费。每天到地里转转看看成了一种享受。”邱守先感叹说,依靠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配套的现代农业设施,种地实现了节本节能、增产增效。

2019年以来,商水县通过财政投入、利用债券等形式投资1.5亿元打造5万亩高标准农田园区,并将地址选在汾河以北、漯阜铁路以南的张庄镇、巴村镇,这块集中连片的农田涉及8个行政村。2年多的时间里,陆续创建了灌溉与排水工程、输配电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水肥一体化及物联网控制中心,按照每300亩一网格、每50亩一眼井、每1000亩一机电井台区的标准,建成了智能喷灌、无人机防病治虫、旱能浇、涝能排的旱涝保收田。

走在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内,不时能看到的田间气象站、土壤墒情监测站、病虫害防治监测站,植保无人机、农业直升机、人工降雨设备,无一不凸显了商水县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的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尤其是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大量应用,让高标准农田在商水找到了具象的标准。

“商水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超级产粮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为了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扛牢粮食安全重任,我们紧锣密鼓地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148’工程,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项目规划、流转土地,2020年年初又克服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目前,示范区内的1.07万亩核心区已成为农业先导区、观光休闲区和融合发展区。”商水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赵社会说。

对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认知,种粮户的感受更加直接。

“高标准农田建设让我们农民看到了农业未来的希望。尤其是今年的洪涝灾害,考验了高标准农田‘涝能排’的本领,搁往年,遇到洪涝灾害就要赔钱了。”从50多里开外的商水县魏集镇来此流转土地的种粮大户刘天华说。

“啥是高标准农田?我认为通过土壤改良加上智能化设备,最终实现土壤达标、绿色防控双提升,产量质量双安全,才是真正的高标准农田。”邱守先接过话茬说,“去年我在园区种植的小麦比我在园区外种植的每亩效益多200元。同样的坡地,同样的品种,收成却不一样。除了水利设施建设条件好外,土壤改良也是重要原因。今年我种的玉米,从外观上看长势就不一样,玉米秆含水量大、根系多,一亩地能产秸秆1600斤,这不又多了一项收入。”

从多打粮到多打优质粮,从三产融合到品牌强农,商水县紧抓高标准农田建设机遇,引导土地向种粮大户集中、生产向机械化集中、管理向专业化集中、经营向市场化集中;广泛开展土地托管、代耕代种、代收代储等多元化服务。

“专业种地”13年的刘天华,利用高标准农田利于规模化生产的优势,联合20多家合作社成立了集种植、管理、收储、销售、农机植保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专业合作社,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经营。如今他的合作社有农用直升机、进口拖拉机等农机具600多台套,托管整村土地3万亩。

“我种地赚到钱的经验有三条:一是规模化。”刘天华掰着手指算起账,“种植规模化实现了一降两提升三受益,成本每亩降低180元,产量每亩增加100~150斤,加上订单农业每亩能增收200~300元,村民、村集体、合作社三方都能受益。”

“二是数字化。以前看到国外的农场一个人就能管理几千亩地,觉得不可思议,现在我们用智能灌溉系统,一小时能浇80立方米水,省时省工又节约成本。”刘天华接着说,“三是品牌化。我现在种植的小麦品种主要生产馒头面条专用粉,还注册了‘刘天华’商标,从种子、农药到仓库整个过程可追溯,一斤小麦多卖7毛钱。但是话又说回来了,没有高标准农田示范区这个平台,我也种不出这么优质的粮食。”

目前,在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的引领下,商水县139万亩耕地年产12亿斤小麦、10亿斤玉米,带动农民增收2.3亿元,户均增收850元。


责任编辑:周口市农业农村局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