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市农业农村局
关于小麦抗湿晚播技术指导意见
来源: 周口市农业农村局 时间: 2025-10-11 15:03:53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目前,“寒露”节气已过,已进入小麦适宜播种期。但9以来,全市持续出现阴雨天气过程,导致土壤湿度、农机下地作业困难,影响秋作物及时收获腾茬,麦适期适墒播种带来较大困难。为及时有效应对持续阴雨天气对麦影响立足晚中求早、晚中求好、晚中求稳”,确保种足种好小麦。各地要以墒情为主线,坚持播期服从墒情、播量服从播期、进度服从质量原则,因地因墒制宜,加快秋作物收获腾茬进度,落实晚播小麦四补一促应变措施,努力提高整地播种质量,为培育壮苗安全越冬,确保明年夏粮丰收夯实基础。

抢时抢晴收获腾茬

对已经成熟秋作物,坚持机械抢收与人工抢收相结合,加快收获进度。田间湿度过大、机械无法进地作业的地块,组织动员人工收获。土壤湿度偏大、机械能够进田的地块,调集履带式收割机,或对现有收割机进行适当改装,抢晴抢时收获,确保成熟一块收获一块。前茬作物收获后,立即排水降湿除渍,秸秆离田地块要及早进行离田处理,加快土壤散墒。秸秆还田地块,土壤过湿时不宜开展还田作业,防止秸秆覆盖地表,影响土壤散墒。

科学分类散墒整地

依据土壤类型、土壤墒情、田间积水和作物茬口等情况,科学分类进行水降湿除渍、散墒整地播种。对雨停后田间没有明暗积水,且天晴后地表很快露白的田块,待土壤墒情适宜时抓紧翻耕整地、抢时播种,力争在适播期下限前后完成播种任务,千方百计扩大适期播种比例。对雨停后田间虽然没有明水,但土壤水分仍处于饱和的过湿地块,结合开挖深沟,适时深松或浅旋耕散墒晾墒降渍,及时沥出耕层滞水,为农机尽快进地作业争取时间,为抢时播种创造条件。对前期降雨量 大、持续时间长、排水不畅和地势低洼有积水的农田,要抓紧采用疏通沟渠,挖沟排水和机械抽水等措施,及早排除田间积水,为尽早整地播种争取时间,若这类麦田播期推迟过晚,仍不能机械深翻整地,可采用旋耕或少免耕整地播种的方式抢时早播。

落实落细四补措施

(一)选好品种,以补晚。选好品种是实现晚播麦丰产高产的前提。由于晚播小麦生育期缩短,生产中可选择熟期偏中的高产稳产半冬性品种,腾茬过晚地块选择弱春性品种,弥补播期推迟和积温不足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同时品种选用要兼顾到丰产稳产性、抗逆行和综合抗病性,特别是要注意品种的耐倒春寒抗倒能力强以及抗纹枯病、茎基腐病等土传病害特性具体可参考今年周口市秋播小麦品种布局利用意见

(二)施足底肥,以补晚。晚播小麦应施足底肥,做到氮、磷、钾平衡施肥,特别是要重视施磷肥,以促进小麦根系发育和分蘖增长,提高分蘖成穗率。肥力偏低麦田适当增加前期速效养分比例。在越冬前,对底肥不足、叶片变黄的晚播弱苗,结合浇水或降雨肥,促弱转壮。

(三)增加播量,以补晚。晚播小麦冬前积温少分蘖,应适当增加播量。各地根据不同播期、不同地块和不同品种确定适宜播种量,一般每晚播2-3天,亩播量增加0.5公斤。由于今年麦播种子质量高,土壤墒情好,晚播小麦增加播量应慎重,避免群体过大造成倒伏减产风险

(四)提高质量,以补晚。晚播地块要切实提高耕种质量,不宜过早抢时机械粉碎秸秆,以免秸秆覆盖地表,影响散墒;不宜过早机械耕翻整地,以免破坏耕层结构;不宜过湿时机械镇压,尤其不能播后重压,以免影响出苗;不宜盲目抢时早播因土壤湿度大、透气性差发生烂籽烂苗影响出苗率。晚播麦可通过宽幅播种提高均匀性适当浅播争取早出苗、早分蘖、多发根。同时,抓好杀菌剂、杀虫剂包衣拌种,减轻中后期病虫发生危害。

加强田管促苗转化

晚播小麦要早管适促、增温保墒、促根早长,促苗转化升级。对土壤墒情适宜的地块,因苗开展冬前镇压、机械划锄,防旱防冻、促弱转壮。对底肥不足、叶片发黄且有脱肥症状地块,适时适量追施速效肥料。对土壤墒情不足地块,及时浇好冬水,保苗安全越冬。春季和后期管理视苗情转化情况,因地因苗分类施策,以构建合理群体,保分蘖多成穗、促穗花发育多成粒、促籽粒灌浆增粒重。市县各级农业部门要组织专家技术指导组深入生产一线,广泛开展宣传培训,切实提高关键技术知晓率和到位率,指导农民群众高质量种好管好晚播小麦。


责任编辑:周口市农业农村局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