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市小麦茎基腐病防控技术指导意见
来源: 周口市农业农村局 时间: 2023-09-27 20:29:55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小麦茎基腐病是由假禾谷镰孢菌、禾谷镰孢菌等侵染小麦茎基部引发、全生育期均可危害的真菌性病害。受秸秆粗放还田、菌源不断累积、气候变化、耕作方式改变等因素影响,近年来病害发生呈加重趋势,已成为我市小麦主要病害,不仅严重威胁小麦稳产丰收,也严重威胁小麦质量安全。为加强小麦茎基腐病防控,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防控策略

小麦茎基腐病可防、可控、不可治,必须立足预防、分类指导、分区施策。在合理选用抗病品种、加强肥水管理基础上,重点抓好一翻一拌一喷,即播前深翻灭茬、播时种子药剂处理、返青期喷施药剂防治,力争压低田间菌源、控制前期侵染、减轻后期发生程度,有效降低病害重发危害风险。结合返青期纹枯病等防治,喷施对路药剂进行兼治。

二、防控技术

(一)选用抗(耐)病品种。虽然目前生产上缺乏高抗小麦茎基腐病品种,但经专家近年田间观测和抗性鉴定,周麦24、丰德存麦20号、存麦618、 徐麦2023、丰德存麦5号、存麦29、郑麦6687、秋乐168、洛麦26、西农519、中育1702等小麦品种对茎基腐病具有一定抗(耐)性,病害发生重的麦区可根据品种区域适应性因地制宜推广种植。

(二)推行秸秆深翻灭茬。小麦茎基腐病重发区,推行秸秆粉碎或腐熟还田,播前深翻整地(可每隔2—3年深翻一次),深度25—30cm,减少表土及土壤表面秸秆量,压低菌源基数,降低病害苗期侵染几率。

(三)因地制宜适期晚播。根据小麦茎基腐病发生危害程度和秋播期天气情况,适当推迟冬小麦播种期,降低病菌冬前侵染,减轻病害发生程度。如秋季温度偏高,可推迟小麦播种期7—10天,并根据晚播天数适当加大播量、控制播种深度,一般晚播2—3天每亩增加1斤播种量,适宜的播种深度为3—5cm,保障出苗率和冬前基本苗数。

(四)强化种子药剂处理。冬小麦播种后至越冬前是小麦茎基腐病菌侵染的关键时期,选用对路药剂做好种子包衣或拌种处理可有效预防病害发生。应结合小麦其他土传、种传及苗期病虫害防控,选用已登记的咯菌腈噻虫胺,或应急防治推荐用药苯醚甲环唑咯菌腈噻虫嗪、戊唑醇吡虫啉、吡唑醚菌酯灭菌唑、咯菌腈嘧菌酯、苯醚甲环唑咯菌腈、氰烯菌酯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戊唑醇大力推广种子药剂处理措施。

(五)加强返青期施药防治。返青期是控制小麦茎基腐病春季发生危害重要时期。可结合纹枯病、蚜虫、草害等防控,选用丙硫菌唑、丙硫唑、丙环唑、吡唑醚菌酯、叶菌唑、氰烯菌酯、戊唑醇、苯醚甲环唑、氯氟醚菌唑等在小麦上登记的单剂及其复配制剂喷施,进一步控制病害发生。施药时最好使用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或背负式喷雾器,应注意调低喷头高度和方向、适当加大用水量,重点喷施小麦茎基部。

三、防控要求

(一)强化责任落实。充分认识抓好小麦茎基腐病防控对保障小麦稳产丰收的重要作用,切实落实政府主导、属地负责防控工作机制,立足预防、抓早治小,加强组织领导,细化防控措施,确保防控工作有力有序开展。

(二)强化统防统治。加大资金支持,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充分发挥各类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作用,大力推行统一土壤深翻整地、统一种子药剂处理、统一施药喷防作业,切实提升小麦茎基腐病防控组织化程度和科学化水平。

(三)强化指导服务。市县区植保机构应加强监测调查,明确小麦茎基腐病发生危害情况、重点防控区域,细化技术措施,突出把好选药、用药关,关键时期深入一线开展指导服务,确保防控技术措施落实到田。

(四)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媒体平台,以及举办技术培训、发放明白纸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小麦茎基腐病危害的严重性和防控的必要性,普及病害防控知识技能,为防控工作开展营造良好氛围。


责任编辑:周口市农业农村局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