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周口:云上“慧”种田 “丰”景尽出圈
来源: 学习强国周口学习平台 时间: 2023-06-03 16:20:55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小满已过,芒种未始。高标准农田里的小麦在微风中摇晃着饱满穗头,麦田在阳光的照耀下宛如金色的地毯,美不胜收。


“穗大籽饱,2023年又是一个好收成。”种粮大户周群元用结实有力的大手抓起田边两穗麦子,用力一揉,捏起一颗麦粒放进嘴里,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


眼前这块高标准农田,在2021年7月洪涝灾害中经受住了检验,当年秋收未受影响。周群元说,这要是搁过去没有高标准农田建设,一遇到洪涝灾害,他可笑不出来。


高标准农田建设让“望天收”变“高产田”。2022年,河南省周口市夏粮生产“十九连丰”,实现最高亩产、平均亩产、夏粮总产、一等麦占比、种粮收入等5项历史新高。


农田尽显“科技范儿”


“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习近平总书记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作出强调。


周口地处黄淮平原腹地,耕地面积1273.3万亩,永久基本农田面积1119.1万亩,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河南省第一产粮大市。


作为粮食生产核心区,周口始终坚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目前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面积占永久基本农田面积的89%,2025年实现全覆盖。


立夏小满麦灌浆,植保无人机开始低空药物喷洒作业。“无人机10分钟完成30余亩土地农药喷洒,效率提高30倍。”鹿邑县种粮大户邱杰说,在测绘测产、小麦播种、除草等环节,他也要用无人机。


种植管理“无人化”,是智慧农业发展到新阶段的需要。农作物“耕种管收”全智慧化管理,天气、农情、调度尽在“掌”握,“无人农场”在周口已具雏形。


“1个人可以自动化灌溉1000亩以上田地。”拿出手机操作农业物联网智能管理平台,西华县种粮大户盖会章如数家珍,“这些监控画面是实时田间状况,手指一点就能远程控制灌溉和施肥。全自动高空昆虫控诱灯,害虫捕杀一目了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农田气象要素变化信息自动接收,领跑气象预警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


“无人机+感应器+大数据”,勾勒出包含土壤信息、作物信息、气候信息的全方位“农业地图”;麦穗硕大、籽粒饱满的周麦系列扎根农田,在迭代中解锁“丰收密码”……每一寸土地、每一颗种子都与物联网、大数据紧密相连,变“会”种地为“慧”种地,高标准农田的科技范儿远超很多人想象。


耕地面积有限,技术进步无限;资源要素有限,创新潜力无限。


2020年,周口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建设标准在全国推广,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了“周口经验”。全市集中连片建设7万亩亩均投资3000元以上的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小麦亩均产量1500斤以上,最高实测产量每亩1704斤,玉米亩均产量达到1400斤,基本实现“吨半粮田”目标。


示范领跑以“智”提质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想要实现粮食产量到粮食产能的跃升,挖掘潜力的重点就在高标准农田示范区。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列为农业项目“一号工程”,制订实施方案,成立工作专班,全力推进建设。


以周口国家农高区为建设主中心、商水县为副中心、淮阳区域S324省道沿线为主要线路,辐射带动周边县(市)的1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项目,现已完成建设总工程量的90%。


示范区按照建设标准化、装备现代化、应用智能化、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环境生态化的“六化”标准实施建设,在田、土、水、路、林、电、技、管、气象等方面实现综合配套,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周口市利用高标准农田建设产生的数据资源,结合原有农业信息资源,按照‘1+4+12’模式,构建全市‘一张图、一张网、一个中心、一个平台、一体化应用’的‘智慧粮田’信息平台。”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张华介绍,这个平台就是周口农业大数据中心和“农业大脑”,对全市高标准农田生产监测管理、指挥调度。


示范区建得好,也要管得好。周口市积极探索推行“投融建运管”一体化推进机制。


高标准农田建设费用由政府投入,运营采取“农户+村集体+经营公司+种植大户”模式,分离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实现农民增收、集体受益、企业得利三方共赢。


管护由政府主导,建立“有人员、有资金、有制度”体系,授权流转土地的合作社、龙头企业落实管护责任,防止“重建轻管”。


西华县在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上也下足了功夫,充分利用地表水,实现“按需分配”,达到节水、保护地下水资源的目标;采用商业保险管护模式,为全县机井投保,给高标准农田安上了“保险锁”。


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承载村民丰产高产的期望,“肩负”保障粮食安全的重任。


“可以想象,商水县1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成后,这些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田地有多抢手,不止一个种田‘老把式’想流转!”该县农业农村局干部曹改路笑着说。示范区建设不仅做强农业主导产业,更是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推动传统农业改造和产业升级,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和综合效益,为乡村全面振兴蓄势赋能。


乡村振兴“地”气十足


麦浪涌起,麦香随风掠过鼻尖,沃野良田,稳稳亮出高产“颜值”。


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将粮田变良田,“转”出农业发展新光景,不仅富了农民,也美了村庄,激发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以前我们这里的田间道路高低不平,耕种、收割费时费力。现在机耕路、引水渠修到了田间地头,播种便利、排水通畅、旱涝保收,种田对老百姓来说成了幸福事!”淮阳区一乡干部笑着说,乡里好几个大学生也回来当职业农民搞高效农业、特色农业,带领乡亲们致富呢!


农田平整方正,机耕道笔直延伸,大小沟渠纵横交错,周口农村随处可见“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的秀美田园画卷。


小麦玉米基本实现耕种收全程机械化。


“地力好、产量高、效益好,大伙儿种粮积极性高。” 河南省发达高产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杜卫远说,他流转的土地面积也从400亩增加到了3000多亩。


“除了农田亩均产量的提升,我们还实实在在享受到其中的实惠,节省不少开支。”与土地打半辈子交道的郸城县汲冢镇农民赵红军,谈起高标准农田便打开了话匣子,“节水节电、控肥增效、控药减害,不仅粮食增产、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每亩地生产成本还降了200多元。”


“在自己村里就能打工拿工资,这样的好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在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项目覆盖的村庄,不少村民把土地流转后,在生态循环种植养殖标准化基地、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实现就业,从各个产业链环节上获取多重收益。


多种粮,种好粮,保障好国家粮食安全,是周口全市人民的共识。


让每一寸土地都“流金淌银”,让现代农业发展再上新台阶,让乡村振兴“落地生根”,是周口加快建设农业强市的战略擘画。


地还是那块地,田已不是那片田,天地之间发生了巨变。


三川大地,目之所见,创新、发展的故事时刻在上演。(周口日报记者 李莉 邹娟 付永奇)


(原载于2023年5月30日《周口日报》1版)


责任编辑:周口市农业农村局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