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黄泛区农场立足场情实际,发挥产业优势,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土地流转新模式,引导农民在省内外流转土地、搞订单产业,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市场化,走出了一条以土地流转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新路子。截至目前,农场在省内外流转土地近100万亩,从业人员2400多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做法是:
一、转观念,锚定土地流转主方向
黄泛区农场是1951年在周恩来总理指示下建立的,辖区面积98平方公里,辖4个行政村、16个分场,人口3.2万,拥有10万亩标准化种子繁育基地,是全省最大的小麦育种基地。作为全国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黄泛区农场建有农业、种业科研所,有完善的农业机械设备,拥有一支技术过硬的农业科研人才队伍和职业技术农民队伍。但由于耕地面积有限,农业产业优势和技术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制约了农业现代产业发展和农民(职工)收入及村集体收入稳定增长。
怎么办?必须走出去搞土地流转,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借地发展,依地生财,多元化增加农民(职工)收入,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观念一变天地宽。农场党工委将土地流转作为“农场突围”的关键一招,全力引导村民(职工)外出参与土地流转经营,把商丘、新乡、兰考等地闲置、效益不高、零散的土地化零为整,统一管理、规模经营,推动土地流转落地生根、竞相发展。一是建立土地流转专班。场部和村(分场)明确专门人员,宣传土地流转激励政策,发动社区、村(分场)干部带头流转,鼓励农户大带小、强带弱组建农民合作社,积极参与土地流转,努力做到四个“统一”,即统一由村(分场)集体制定流转方案,统一由村(分场)集体对外发包,统一由村(分场)集体签订合同,统一由村(分场)集体协调流转。二是绘制土地流转指挥图。农场党工委精心绘制全场土地流转分布图,标明流转团队分布的省、市、县区位,根据流转足迹,科学研判当地流转价格、土地基本状况、产业发展利弊,为流转团队提供符合实际情况的意见和建议,将流转团队纳入统一管理。三是成立流转链党支部。探索“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将党支部建在流转链上,让支部跟着产业走,能人聚在流转链,带群众富在流转链,真正让土地“流”出活力、“转”出后劲,为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赋能,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育龙头,增强土地流转带动力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开展土地流转,仅靠合作社和农户单枪匹马、单打独斗,很难取得规模效益,必须靠龙头企业强力带动。农场党工委注重育强育大两个龙头企业。
一是锐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立足农业主业,为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和农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主体提供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主粮种植全产业链服务,包括订单生产服务、农资供应、农机作业服务、农技服务、土地流转、粮食贸易、农产品初加工等,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富。目前,该公司已累计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超20万亩,流转土地5.5万亩,被国家农业农村部评为推动“农垦社会化服务+地方”行动具有代表性、创新性的典型案例之一。
二是地神种业集团。该集团为全国种业50强,年销售种子1.2亿斤以上,占全省小麦种子销售份额的11%。农场党工委积极借鉴“中原农谷”经验,通过在安徽、南阳等地流转的6万亩土地,着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地神农科院为支撑的基础研究体系,在良种繁育上持续发力。支持地神公司投资1530万元设立河南数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计划5年内流转土地达到10万亩规模,建设长期稳定的高标准良种种植基地,为中国人的饭碗盛上优质粮上一道“保险”。
三、兴产业,拓展流转增收新路径
土地流转后种什么才能增收?近年来粮食作物收购价格较为平稳,靠粮食作物种植,短期内无法实现较好收益。所以部分地区土地流转后,大部分用来种植瓜果、花卉、苗木、药材等作物,导致土地“非农化”“非粮化”,损害了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也不利于土地流转的长远发展。农场党工委注重土地流转后经济效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精心选择种植产业。
一是发展优质小麦育种产业。充分发挥农场全省最大小麦育种基地的技术优势,以地神种业集团为龙头,全力发展优质小麦育种产业。南坡村建立3家大型农业合作社,带动600多户村民,赴许昌、漯河、商丘等地参与土地流转,在外流转土地18万亩,带动周边县市区村民参与土地流转12万亩,绝大部分土地用于优质小麦育种,地神公司订单收购每斤高于普通小麦0.1-0.25元,亩均纯收入650元以上。仅流转土地一项收入,南坡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8万元以上。
二是发展订单农业。除发展订单优质小麦种业外,引导流转团队种植订单强筋小麦、订单玉米、订单高粱等订单主粮业,流转土地“订单”种植率达到100%全覆盖。农场以锐垦公司为龙头,深化与面粉厂、饲料厂、酒厂及粮贸企业合作,每斤订单主粮销售高于普通主粮价格10—20%以上,确保了粮食种的好、销的出、价格高、效益高。同时,通过村集体加强土地流转和订单产业管理与服务,将部分费用作为村集体提成,拓宽了村集体收入渠道,壮大了村集体收入。
四、强服务,护航土地流转行致远
一是强化政务服务。农场土地流转专班对外出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进行动态跟踪管理,建立与流转地当地政府官方联系机制,搭建高效便捷的交流平台,当好流转团队的“娘家人”。
二是强化培训服务。农场按照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的思路,积极开展农业人才“订单式”培养,推进农民职业化。全场13609人取得职业农民培训合格证,1579人获得职业农民技能证书,土地流转中“持证上岗”成为标配,在新疆、商丘等多个省市享有盛誉,提高了周口的美誉度。
三是强化生产服务。以户为单位流转土地后,龙头企业、合作社按照“户主入网、统一整合”方式,应用“秸秆还田、配方施肥、土壤深松、选用良种、精播匀播、化学除草、节水灌溉、中耕镇压、绿色防控、叶面施肥”十项技术措施,实行统一品种布局、统一技术规程、统一生产资料供应、统一绿色防控、统一质量追溯、统一品牌销售“六统一”现代农业生产模式,机械化率达到100%,有力促进了流转土地的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经营。
黄泛区农场通过大力推进土地流转,使粮食产业得到规模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不断推进,农民(职工)收入实现持续增长,各社区、村(分场)集体经济稳步提升,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安全效益。下一步,黄泛区农场将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进一步探索创新土地流转方式,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决心,以“先人一步、快人一拍、抢占先机”的拼劲,走出一条符合黄泛区实际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特色发展之路,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周口实践新篇章贡献黄泛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