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生活从优美环境开始 (推进“七个专项行动” 率先建成农业强市)
——我市城乡人居环境卫生体系建设综述
来源: 周口日报 时间: 2025-02-17 10:08:10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乡村振兴,向美而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打造美丽乡村,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

去年以来,我市围绕率先建成农业强市目标,把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作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大力开展城乡人居环境卫生体系建设提升行动,以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以绣花功夫绘就和美乡村幸福底色,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稳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我市紧盯改厕质量、台账管理、后期管护、资金使用等农村户厕改造工作关键环节,质效并举推进工作开展。各地按照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的原则,立足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地理条件和群众生活习惯,以整村推进为抓手,制定不同奖补标准,扎实推进农村户厕改造。鹿邑、项城等地采取砖砌现建三格式化粪池模式进行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实行农户自建乡镇初验县级复核财政补贴到户的模式,提高群众改厕积极性,完成户厕改造7663户,圆满完成年度任务。

强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各地学习淮阳经验,因河因塘施策,推动黑臭水体与生活污水统筹治理,完成172个村庄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和387条黑臭水体治理任务,占年度任务的100%。淮阳区采取上下结合、横向统筹、多元融资等办法筹措资金,探索形成长效管护模式,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由2018年的24%提升到目前的61%。川汇区引入渔光互补项目,吸引社会资本2138万元参与水体治理和管护。扶沟县探索构建乡镇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农户污水集中处理、粪污水回收利用三种生活污水治理模式,提高生活污水处理效率和无害化利用率。

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各地按照政府主导、部门监管、群众参与、市场化运作原则,建立村组收集、乡镇转运、县集中处理的垃圾治理模式,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全市农村垃圾治理财政投入约4亿元,人均财政投入约50元。9个县(市、区)建成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并投入运行,日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6900吨。我市探索建立垃圾分类体系,推广 二次四分法,推进垃圾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在88个乡镇1686个行政村开展垃圾分类。淮阳区探索实施四种农村垃圾清运模式,以较小投入实现较好的清运效果。鹿邑县玄武镇开展两桶一袋垃圾分类试点村建设,推广垃圾分类。西华县以新建农村生活垃圾智能分类箱为抓手,健全生活垃圾分类末端资源化再利用的全闭环管理体系。

分类推进村容村貌整治提升工作。各地持续深入推进治理六乱、开展六清,推动以治理乱堆乱放、残垣断壁、闲置宅院和治理三线为主要内容的村庄公共环境整治,坚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推动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全市累计完成2266个村庄的编制规划,村庄覆盖率达61.08%。沈丘县全面实施三边四化五美工程,推进一宅变四园”“一村万树”“三拆等行动,开展路网、水网、林网建设,农村环境实现旧貌换新颜。商水县开展四通、三改、两有、一规范工作,筹措资金,选定114个行政村作为试点村开展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淮阳区开展残垣断壁大拆除、环境卫生大扫除、黑臭水体大消除三大行动成效明显,被表彰为2023年度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2024520日,全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豫南平原片区)现场会在淮阳区召开。

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各地坚持农民群众建设主体、治理主体、受益主体地位,用好用活党群服务中心、两堂三中心、乡村幸福大家园等平台载体,夯实群众参与和宣传舆论的平台基础;发挥一约四会等群众性自治章程、自治组织作用,依托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组织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激发农民群众内生动力;加强宣传,提高群众认识,挖掘推广五分钱工程”“美丽庭院创建评比等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调动农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鹿邑、郸城、商水等地建立胡同长制,各村以胡同为单位,推选出热心公益的村民代表担任胡同长,督查环境、收集意见,实现环境卫生自我管理。各地还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生态宜居星创建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截至目前,全市20%以上的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50%以上的行政村达到环境示范村标准,80%以上的行政村达到整治达标村标准;168个镇政府驻地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264条纳入国家监管的黑臭水体全部治理完成,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排名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记者 付永奇 王丹

 


责任编辑:周口市农业农村局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