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已过
对于还没有种上的晚播和特晚播小麦
应该重点采取哪些措施
才能有效提高播种质量?
对于已播种的小麦
出苗和冬前苗期生长阶段
麦田管理以什么为重点
应抓好哪些关键技术措施?
11月10日
记者就这些农民朋友普遍关切的问题
采访了河南农业大学教授、
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和
防灾减灾专家指导组顾问郭天财
记者:什么时期播种的小麦属于晚播小麦、特晚播小麦?今年的晚播麦田耕层土壤相对含水量达到什么标准才可以开始整地播种?
郭天财:黄淮海南部小麦的适播期在10月25日之前,超过适播期播种的小麦属于晚播小麦,11月下旬之后播种的小麦属于特晚播小麦。
受9月份以来持续连阴雨天气影响,全省小麦播种从霜降(10月23日)才开始陆续大面积展开,但在全省麦播进入高峰时期,11月6日至8日全省又出现一次大范围降雨天气,小麦播期进一步推迟。预计今年全省将是多年来小麦晚播面积最大的年份。
农谚“麦种泥窝窝,来年吃馍馍”说明了足墒播种对小麦生产的重要性;农谚“(小麦)三个月种,一个月收”则强调小麦的适应能力强,播期弹性大。据气象部门预报,近期全省以晴好天气为主,且日平均温度均在10℃以上。因此对土壤墒情偏大农田,一定要按照“播期服从墒情、播量服从播期、进度服从质量”和“宁可晚种几天,也不能粗耕滥种”的原则,抓紧采取耕翻、深松、浅旋等有效措施,尽早排除田间积水,加快散墒晾墒降渍,待耕层土壤相对含水量达70%一80%,表层土壤露白,“手握成团,落地即散”,且人站在地里脚不沾泥时再进行整地播种。
记者:对小雪(11月22日)之后土壤仍然偏湿,农机不能进地作业的特晚播麦田,应该如何选种、施肥、播种?
郭天财:“只要地不冻,小麦尽管种”。根据多年生产实践,只要农田不出现冻土层,都可以继续播种小麦。但对小雪之后土壤仍然偏湿,农机不能进地作业,仍需推迟播期的特晚播麦田,可采用更换晚播早熟品种、适当增大播量和底肥用量,并使用带有苗带旋耕功能的旋耕播种机播种或铁茬免耕播种等措施抢时播种。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越是晚播小麦越要提高整地播种质量,切实做到“以好补晚”,千万不能在土壤墒情不适宜时过早进地作业。同时还应特别注意,晚播小麦的播深应控制在3—4厘米,切忌播种过深和使用未包衣拌种的种子“白籽下地”。晚播小麦的最大亩播量以35斤左右为宜,并要适当增施磷肥,以促进根系发育和分蘖生长,增强麦苗抗寒抗逆能力。
记者:特晚播小麦预计年前出苗情况如何?会不会影响产量?
郭天财:农谚“小雪不分股,大雪不出土”的意思是,小雪节气播种的小麦,因积温不足,年前刚勉强出土,基本不会分蘖(分股),远望形似“一根针”;大雪节气播种的小麦,年前可能不会出苗,只能在土里过冬,农民将其形容为“土里捂”。多年实践证明,即使小雪节气之后播种的特晚播小麦,只要精细整地播种,加强冬春管理,第二年也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如2021年秋季我省遭遇历史罕见的洪涝灾害,豫北地区许多11月底至12月份播种的特晚播小麦,由于土壤墒情好,冬春强化了促弱转壮田间管理,加之冬季气温适宜,第二年小麦产量不仅没减产,有些田块甚至还增产。正如当地农民形容的那样:“土里捂,八百五(亩产850斤);一根针,(亩产)超千斤。”因此一定要克服晚播小麦必定减产的悲观情绪,增强种好管好晚播小麦夺丰收的信心。
记者:对于11月6日至8日降雨前已播小麦,麦田管理应重点关注哪些问题?对晚播和特晚播小麦的冬前管理应重点抓好哪些关键技术措施?
郭天财:对这次降雨前已经播种的麦田要及时进行检查,如果表土出现板结,应采用机械或人工划锄的办法及时破除板结,助苗出土;对田间有积水或土壤水分饱和的过湿麦田,应及时排水散墒,以免发生烂籽烂芽烂根,影响出苗率。若发现已播小麦籽粒腐烂不能发芽,应及时进行补种,以免缺苗断垄造成减产;对降雨前已经耕翻但未播种的麦田,一定要等到墒情适宜时先浅旋轻压再进行播种,确保一播全苗。
对于晚播和特晚播小麦,一定要在高质量整地播种、一播全苗的基础上,做到“种子落地,管字上马”,先天不足后天补,冬前麦田管理以增温保墒防冻为重点,以促为主,措施前移,早管细管重管,尤其要做好查苗补种,早追提苗肥,适墒麦田划锄;若遇旱情要适时适量浇水,对整地播种质量差、土壤暄松的麦田,在墒情适宜时进行冬前镇压,以压碎坷垃,弥补土壤裂缝,减缓水分蒸发,增温保墒,壮根促分蘖,抗逆防冻害,促晚播弱苗早发快长、转化升级,力争越冬时单株能有1—2个分蘖,保苗安全越冬。同时,要趁墒做好播后苗前封闭化学除草和苗期病虫防控,降低病虫草越冬基数,减轻春季和后期防控压力。豫南稻茬麦区和地势低洼麦田,还应及时清理厢沟,防止遇雨积水渍涝,为晚播小麦正常生长创造良好环境条件,夯实丰产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