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立冬,走进扶沟县安冠智慧农业产业园的玻璃温室大棚,顶花带刺的黄瓜如灵动的绿翡翠挂满藤蔓,处处散发着清新的田园气息。“我们这个园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迅速。特别是‘扶沟黄瓜’注册商标后,不仅价格大幅提升,而且畅销北京新发地等国内大型农贸市场。”园区负责人樊建国自豪地说。
该产业园的发展过程,是我市在“十四五”期间以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引擎”,大力推动农业强市建设的一个缩影。这五年,我市立足县域特色,聚焦品牌培育、科技创新、龙头带动、集群发展等,多策并举、强力推进,让一个个产业园如璀璨的明珠闪耀在三川大地,成为乡村振兴的“动力源”。
品牌培育:特产成为“金名片”,市场“叫好又卖座”
“吕潭的胡萝卜脆甜多汁,不仅在国内供不应求,还卖到了越南。”在扶沟县胡萝卜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分拣车间,菜农忙得热火朝天。这个曾经藏于田间地头的“土疙瘩”,如今靠着品牌化发展变身为备受市场青睐的“金疙瘩”。园区注册“永顺发”商标,打造地理标志产品,建成占地1800余亩的标准化生产基地,带动周边400多户农户种植胡萝卜,年销售额达2000万元。
品牌,是农产品的“身份证”,更是市场竞争的“制胜法宝”。我市积极推动各产业园集中打造特色拳头产品,构建了“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多层级品牌矩阵。郸城县青年鸭产业园依托省级老字号“唐桥鸭蛋”,与河北神丹健康食品有限公司联手,通过品牌化运营,鸭蛋平均每枚售价提高 0.5 元,带动12个乡镇养殖青年鸭120万只,户均年增收8000余元。今年以来,全市已有4个产品获得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证书,15个产品正在申报“豫农优品”商标,“扶沟蔬菜”“项城芝麻”等农产品得到市场广泛认可。
为让品牌“叫得响、走得远”,市市场监管局提供针对性的商标注册辅导、地理标志运用指导等服务。“扶沟蔬菜”集体商标成功注册后,在这一区域公用品牌的引领下,当地形成了涵盖辣椒、西瓜等多品类的特色农产品发展格局。全县32家蔬菜龙头企业均拥有自主品牌,52万亩蔬菜年产值达46.8亿元,品牌化让“菜园子”变成了“钱袋子”。
科技创新:农田变身“智慧仓”,农业“插上科技翅膀”
在郸城县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智能管控中心,电子屏幕上跳动着土壤墒情、气象数据等信息。“通过这套数字化系统,我们可实现玉米从育种到加工的全流程控制。进行精深加工后,玉米附加值能提升10倍以上。”产业园技术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这里已形成涵盖良种繁育、精深加工、品牌营销等环节的产业集群。
我市将科技创新作为产业园发展的“核心动力”,全市82个市级以上产业园均设有科技研发中心或创新平台,推动农业从“看天吃饭”向“知天而作”转变。淮阳区黄花菜产业园科研团队研发的“四改”栽培技术,将黄花菜亩产从1250公斤提升至2000公斤,使这一传统作物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商水县芝麻产业园建成占地1.8万余亩的全程机械化种植示范基地,配备智能灌溉、病虫害监测等系统,机械化水平全省领先。
绿色发展理念已融入科技创新的每个环节。郸城县水产养殖产业园投入3000余万元,建设池塘工程化设施渔业养殖场,实现了养殖尾水“零排放”;巴集镇打造的数字家庭渔场,充分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既盘活了资源,又带动了农民增收,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据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市农业科技创新与数字化转型步伐显著加快,产业园已成为农业创新的“摇篮”和绿色发展的“示范区”。
龙头带动:小作坊升级“产业链”,产业发展聚力成势
在沈丘县纸店镇食用菌现代农业产业园,卫奇农牧和馋小丫菌业两大龙头企业正引领食用菌产业向工厂化、智能化转型。园区已建成800座标准化温室大棚和5条智能化菌棒生产线,年产香菇、平菇、秀珍菇等鲜菇2.5万吨,年产值突破4.5亿元。该产业园打破传统单家独户的生产模式,通过联农带农机制,带动600余户群众参与菌棒生产、种植和加工。同时,积极延伸产业链,开发出菌菇脆片等深加工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3个,产品远销上海、郑州等20多个城市。
我市坚持“引进一个龙头,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思路,引导龙头企业发挥“链主”作用,构建起“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鹿邑县火锅食材现代农业产业园引进澄明食品等龙头企业,建设“一院一站五平台六中心”创新研发机构,集聚预制菜企业13家,开发产品180多个,年产值达40亿元,与2万多农户建立稳定产销对接关系。
截至目前,全市53个产业园引进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占比64.7%。这些龙头企业如同“领头雁”,不仅带来资金、技术和市场,更让分散的农户抱成团、连成链,实现从“小作坊”向“全产业链”的跨越。
集群发展:“单打独斗”转向“抱团突围”,产业格局协同共进
麦播时节,商水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万亩麦田里,播种机匀速前进。“我们围绕小麦‘生产+加工+科技+品牌’全产业链,建成从良种繁育到面粉深加工的产业集群。”产业园负责人指着远处的良种繁育基地自豪地介绍。作为“全国超级产粮县”,商水县以产业园为纽带,将种植企业、加工企业、科研机构等串联起来,形成粮食产业集群发展的强大合力。
这五年,我市围绕优势主导产业,推动产业园从“单打独斗”转向“抱团突围”,构建起规模化、集群化、集成化的现代农业体系。沈丘县艾草产业园开发出艾绒被、足疗包等23类产品,年产值达8000万元,畅销欧美及东南亚市场;黄泛区农场黄金梨产业园种植黄金梨6000亩,年出口鲜梨6000吨,远销欧盟、美国和加拿大。
辉煌“十四五”,阔步新征程。如今,我市已形成以2个国家级、9个省级产业园为引领,71个市级产业园为骨干的发展体系,全市产业园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市级达80%、县级超70%。从“一粒种子”到“一桌饭菜”,从“一片农田”到“一个集群”,周口市正以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引擎”,强力驱动农业强市“巨轮”向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目标破浪前行。